|
马上注册(开思网用户可以直接登录),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3D打印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近几年来,3D打印行业在全球掀起一个比较大的技术革新浪潮。就全球来看,美国是3D打印的领导者,有成熟的技术和良好的受众环境。赛迪顾问副总裁李珂近期在第六届中国开放论坛的分论坛——3D打印技术与制造业发展论坛中表示,美国的3Dsystems和Stratasys两家企业约占全球60%的市场份额。欧洲已实现数字化规模生产,法国、德国、比利时都技术较强的3D打印企业。此外,澳大利亚、南非、日本也有各自的3D行业发展规划。而中国的3D打印目前还处于行业拓荒阶段。
尚未形成产业链分工
整体而言,3D打印行业产业规模有限,现在还没有形成产业链分工。从打印原料,到打印机设备、耗材和设计方案,基本上是由同一家3D企业完成。据李珂透露,3Dsystems在打印机、原材料、设计方案的销售额基本上是1∶1∶1。未来3D打印市场会不会像传统打印产业一样,原材料的利润比打印机本身还高,还有待观察。李珂称,3D或许还会带来商业模式的变化,未来的3D企业或将利用耗材及下载模型来赚钱,终端用户可免费得到一部3D打印机,网上每天都会更新如玩具之类的模型,用户可以随时下载随时打印。
目前,世界普遍看好3D打印的行业前景。据美国调查公司WohlersAssociates预测,3D打印的全球市场规模到2021年将达到108亿美元,是2012年的5倍。而2012年3D打印机的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9%。以航空、汽车、医疗领域为中心,企业的引进意愿比较强烈,增长率也高于过去3年的平均值(27%)。面向工业的3D打印机设置台数按国家进行统计的话,美国占38%,位居第一,其次是日本,占9.7%。第三位德国占9.4%,第四位中国占8.7%。
模具制造技术优势逐步消失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优势在于大规模制造成本很低。”中国制造业冠军联盟总干事、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认为,如果3D打印机在市场上普及,将会对中国模具制造业造成很大威胁,因为在模具制造、生产等领域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经验,3D打印机可能会让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积累的模具生产制造技术优势逐步消失。
3D打印还会令很多行业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比如一个工业设计公司设计出新产品,3D打印企业可通过反向设计,做出该产品的模型并放到网上。罗百辉表示,3D行业发展后,侵犯知识产权特别是外观设计等的纠纷会大量增加,未来亟待政府和行业的规范与管理。
美国占市场半壁江山
赛迪顾问发布2013年《中国3D打印发展现状及趋势战略研究》称,3Dsystems和Stratasys是世界最大的3D打印企业。3Dsystems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埃布·骆肯陶介绍,3Dsystems公司主要业务是出售打印机、打印原料以及为客户提供打印服务。其客户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业、娱乐业、保健产业、汽车公司、助听器、牙医器械公司、玩具公司等。很多学校也逐渐成为3Dsystems的客户。骆肯陶说,从车辆、电脑到手机,都可以在他的公司进行从设计、建模,产出成品。塑料、金属、合成物等都可以是生产原料。骆肯陶称,生产原料,包括生产产品的刀片的出售在2011年占到公司收入的36%。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骆肯陶表示,公司有两大前景,一是实体制造业,事实上,公司打印机的一半都销往制造企业,第二是消费者,随着3D打印机的价格不断走低(3Dsystems公司的打印机在1万至3万美元间),中小学校和家庭都成为3D打印机的潜在买家。3Dsystem公司副总裁凯西·路易斯表示,“在3D打印技术发展的前20年,有50万到100万人直接使用3D打印技术。未来10年,我们希望有1亿人到数十亿人参与其中。”全球3D打印巨头Stratasys的董事局主席斯科特·克伦普也表示,Stratasys完成收购MakerBot后,将推出单价5000美元以下的3D打印机,拓展普通消费者的市场。
处于“强强联合”的整合阶段
全球热炒“3D打印”概念是从去年美国“将3D打印列为11项重要技术之一,并建立国家增材制造研究所”开始。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在中国,企业界和政府都在急速地提升对3D打印的关注和投资。然而,有不少专家指出,中国此举实有跟风之嫌。“人手一台3D打印机”的乐观市场预期固然为中国企业带来机遇,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中企在这个行业里面临的挑战。3D打印行业目前正处于“强强联合”的整合阶段,美国的Stratasys和以色列的Objet合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在这个行业发展滞后的国家来说,进入市场的门槛无疑提高了不少。
比利时专门从事3D打印软件和驱动设计的公司Materialise副总裁维姆认为,目前有中国企业在研制3D打印机,也有人提供3D打印服务,但几乎没有企业专门从事材料和软件的研发。他坦言,欧美在材料和软件研发方面掌握了许多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应专注于做出高质量的产品,这不仅要求有顶尖的设备,还需有相应的材料科技、软件研发以及出色的设计,诸多要素缺一不可。
近几年来,3D打印行业在全球掀起一个比较大的技术革新浪潮。就全球来看,美国是3D打印的领导者,有成熟的技术和良好的受众环境。赛迪顾问副总裁李珂近期在第六届中国开放论坛的分论坛——3D打印技术与制造业发展论坛中表示,美国的3Dsystems和Stratasys两家企业约占全球60%的市场份额。欧洲已实现数字化规模生产,法国、德国、比利时都技术较强的3D打印企业。此外,澳大利亚、南非、日本也有各自的3D行业发展规划。而中国的3D打印目前还处于行业拓荒阶段。
尚未形成产业链分工
整体而言,3D打印行业产业规模有限,现在还没有形成产业链分工。从打印原料,到打印机设备、耗材和设计方案,基本上是由同一家3D企业完成。据李珂透露,3Dsystems在打印机、原材料、设计方案的销售额基本上是1∶1∶1。未来3D打印市场会不会像传统打印产业一样,原材料的利润比打印机本身还高,还有待观察。李珂称,3D或许还会带来商业模式的变化,未来的3D企业或将利用耗材及下载模型来赚钱,终端用户可免费得到一部3D打印机,网上每天都会更新如玩具之类的模型,用户可以随时下载随时打印。
目前,世界普遍看好3D打印的行业前景。据美国调查公司WohlersAssociates预测,3D打印的全球市场规模到2021年将达到108亿美元,是2012年的5倍。而2012年3D打印机的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9%。以航空、汽车、医疗领域为中心,企业的引进意愿比较强烈,增长率也高于过去3年的平均值(27%)。面向工业的3D打印机设置台数按国家进行统计的话,美国占38%,位居第一,其次是日本,占9.7%。第三位德国占9.4%,第四位中国占8.7%。
模具制造技术优势逐步消失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优势在于大规模制造成本很低。”中国制造业冠军联盟总干事、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认为,如果3D打印机在市场上普及,将会对中国模具制造业造成很大威胁,因为在模具制造、生产等领域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经验,3D打印机可能会让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积累的模具生产制造技术优势逐步消失。
3D打印还会令很多行业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比如一个工业设计公司设计出新产品,3D打印企业可通过反向设计,做出该产品的模型并放到网上。罗百辉表示,3D行业发展后,侵犯知识产权特别是外观设计等的纠纷会大量增加,未来亟待政府和行业的规范与管理。
美国占市场半壁江山
赛迪顾问发布2013年《中国3D打印发展现状及趋势战略研究》称,3Dsystems和Stratasys是世界最大的3D打印企业。3Dsystems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埃布·骆肯陶介绍,3Dsystems公司主要业务是出售打印机、打印原料以及为客户提供打印服务。其客户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业、娱乐业、保健产业、汽车公司、助听器、牙医器械公司、玩具公司等。很多学校也逐渐成为3Dsystems的客户。骆肯陶说,从车辆、电脑到手机,都可以在他的公司进行从设计、建模,产出成品。塑料、金属、合成物等都可以是生产原料。骆肯陶称,生产原料,包括生产产品的刀片的出售在2011年占到公司收入的36%。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骆肯陶表示,公司有两大前景,一是实体制造业,事实上,公司打印机的一半都销往制造企业,第二是消费者,随着3D打印机的价格不断走低(3Dsystems公司的打印机在1万至3万美元间),中小学校和家庭都成为3D打印机的潜在买家。3Dsystem公司副总裁凯西·路易斯表示,“在3D打印技术发展的前20年,有50万到100万人直接使用3D打印技术。未来10年,我们希望有1亿人到数十亿人参与其中。”全球3D打印巨头Stratasys的董事局主席斯科特·克伦普也表示,Stratasys完成收购MakerBot后,将推出单价5000美元以下的3D打印机,拓展普通消费者的市场。
处于“强强联合”的整合阶段
全球热炒“3D打印”概念是从去年美国“将3D打印列为11项重要技术之一,并建立国家增材制造研究所”开始。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在中国,企业界和政府都在急速地提升对3D打印的关注和投资。然而,有不少专家指出,中国此举实有跟风之嫌。“人手一台3D打印机”的乐观市场预期固然为中国企业带来机遇,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中企在这个行业里面临的挑战。3D打印行业目前正处于“强强联合”的整合阶段,美国的Stratasys和以色列的Objet合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在这个行业发展滞后的国家来说,进入市场的门槛无疑提高了不少。
比利时专门从事3D打印软件和驱动设计的公司Materialise副总裁维姆认为,目前有中国企业在研制3D打印机,也有人提供3D打印服务,但几乎没有企业专门从事材料和软件的研发。他坦言,欧美在材料和软件研发方面掌握了许多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应专注于做出高质量的产品,这不仅要求有顶尖的设备,还需有相应的材料科技、软件研发以及出色的设计,诸多要素缺一不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