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转型:从拴马到宅第装饰
作为中国古代人民文化艺术的智慧结晶,拴马桩的用途在历史上经历过从实用到装饰的变化:
拴马桩最初是建立在各个驿站,供行人拴马歇脚所用,也被农家宅院用于门前拴马、牛等。后来又被殷实富裕之家栽立在建筑大门两侧用于装点。
岁月变迁,就在汽车代替了马匹作为主流的交通工具,高楼大厦代替平层宅第成为主流建筑的现在,拴马桩已经脱离了拴马和建筑装饰之用。只有少数地方还保留着拴马柱作为装饰。
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拴马柱还能拴什么?
除了民俗博物馆,北京工业大学是目前为数不多还存有拴马柱的场所之一。在露天环境中接受风吹雨淋时间太久的拴马柱已经出现了损毁,每天“看”着学生们都各自谈笑风生,拴马柱似乎也在告诉人们它与这个时代的格格不入。
由于长期从事文物领域的修复与创作,北京工业大学的王文毅老师每天进出学院时,似乎能“听”到这些拴马柱的心声,于是想着,该让它们改头换面啦。
改头换面:始于3D扫描
王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还原拴马柱的本来面貌。由于王老师早先就已经利用EinScan-Pro+成功做了不少文物修复项目。因此,他马上就想到了可以使用EinScan-Pro+来进行修复。王老师表示:“先临三维的EinScan-Pro+是文物修复和艺术设计的利器。”
不过,王老师并没有亲自动手来扫描,而是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让学生们也体验和学习如何用3D数字化技术来修复文物。
由于夏天光照强烈,为了避免强光环境对扫描的影响,同学们很机智地想到了打伞的方式。
EinScan-Pro+简单的操作方式和高效的扫描性能使得同学们很轻松地就获取了拴马柱的三维数据。
蜕变第一步:3D数字化修复
拿到拴马柱的三维数据之后,王文毅老师就开始对损毁的部分进行数据修复。修复之后的拴马柱三维数据看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仿佛沉睡了百余年的历史都在眼前鲜活了起来。
同时,也让这些可爱生动的民间手工石雕文化能够以三维数据的形式永远地保存了下来。
修复前的人像面颊出现了破损,修复后的人物面相饱满,还多了几分北方人特有的憨厚感
蜕变第二步:3D打印让拴马柱“登堂入室”
接下来,王文毅老师和同学们就把修复好的三维数据进行等比例缩小后,开始3D打印,并进行后处理。
总结
3D打印的缩小版本拴马柱终于有机会走进了大门,并在室内找到了无限的可能:
作为个性化的印章、室内复古的个性化家居摆设,甚至以后还能结合沙发、桌椅,与家具进行结合,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拴马柱这项民俗文化得以真正地走进寻常百姓家。
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源于3D扫描,源于EinScan-Pro+在文物3D数字化领域的应用和像王文毅老师这样的文物修复和创造专家,让传统和现代在碰撞中实现了创新。
来源:先临三维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