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持续了四五天的雾霾。喜闻乐见的北风还没吹下来,虽然立春已久,但是丝毫感受不到一点春天的气息。相信对于3D打印的企业来说,心情也差不多。 ●不希望价格竞争 开源的3D打印机套件,已经跌到了一千多元 为什么这么说?入门的3D打印,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FDM,也就是熔融沉积成型技术,由于基本的技术是开源的,大的技术方向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打印材料和底板设计上有点小差异,问题就来了:同质化程度非常高。这到了最后,就再次演变成了一种拼成本拼价格的游戏,淘宝上3D打印就这样,半年多以前,笔者搜索的时候还是不到3000一套,现在已经不到2000元,显然是对于想在3D打印领域有一番作为的企业所不想看到的。怎么办? 很多开展人像3D打印的照相馆并不挣钱 现在在3D打印领域的企业,除了已经上市的企业,其它新近的参与到这个领域的企业,普遍的反应是三个字:不挣钱。这方面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了。那又该怎么办呢?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管用吗? ●技术层面:同质化的差异竞争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基础的技术是公开的,但是实施的细节大不相同。比如盘装耗材缠绕的问题,这非常容易导致耗材卡住,打印头拉扯不动打印失败。在这方面,3D Systems的新一代Cube3D打印机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甚至它的耗材是可以自动填充的,这与其它的方案还需要自己用手把ABS或是PLA的线材插入打印头送料的圆孔,有天壤之别。 太尔时代新的Up 3D打印机可以自动调平 另外一方面,导致打印失败的很重要原因是打印载物的底板需要调平,而3D打印的调平,需要打印头和底板的间隙非常小,只有一张纸的厚度,间隙大了,容易喷出的细丝粘不牢打印失败,间隙小了容易剐蹭载物台,还是失败,这个度需要用户反复的试验,高度依赖经验。但是太尔时代的新品Up!二代3D打印机,这个过程变成自动的了,极大的提高了打印的成功率。 官方互动社区是现如今国内桌面3D打印的短板 另外一方面,困扰桌面3D打印机用户的是我买来干什么的问题。自己3D建模的难度远大于普通拍照,如果用户自己不是理工科出身学过机械制图,恐怕头脑中连基本的概念都不会有。怎么办?国外两大上市公司Stratasys收购的Makerbot以及3D Systems的Cubify,都有着自己的用户社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3D打印模型下载:里面非常多可打印的素材都是不收费的。而国内则反其道而行之,原创的3D模型基本都要收钱,这无疑降低了用户的积极性。 相比之下,国内的3D打印企业,太尔时代算是不错的了,但是技术依旧停留在熔融挤压ABS等材质成型上,想要在工业领域展开竞争,必须在光固化树脂以及烧结金属这两个常用的领域率先推出可靠性高、精度高且能打印较大体积的工业化产品,这样才具备完善的竞争力,并且迅速摆脱OEM为主的业务模式。另一方面,太尔时代还需要与国内的高校进行合作,联合开发新型的熔融挤压3D打印的材料。除了常见的ABS和PLA,再找合适的材料。比如Makerbot就找到了弹性的材料,这是个很好的思路,可以多多尝试,因为工业用的可以熔融再塑形的高分子材料太多了,只有多尝试肯投入研发,才能有新惊喜。 ●营销层面:“互联网思维”管用吗? 3D打印,或许可以尝试“互联网思维”:即先赔钱跑马圈地,尽可能多的占领市场,最近闹腾的最欢快的打车软件之争,消费者都得到了实惠不是吗?用工业3D打印的钱进行贴补,或是引入融资,用互联网的方式打开局面,比如买等价的耗材就送3D打印机,否则这个门槛颇高的领域真的很容易只开花不结果。 互联网思维:先免费后挣钱(图:headin.cn) 国内的3D打印企业,对风投有多大吸引力?能像3DS一样给出高估值吗? 但是这又有新问题,3D打印的企业,真的没有阿里巴巴、腾讯那么有钱,用几亿元烧一个打车应用而已。即便是引入融资,风投机构不可能给出很高的估值,可能连这几亿元的零头都不到,很难做到大把的烧钱去推动产品普及,但是却可以尝试一下,因为这样可以调动那些处在观望中的用户购买的积极性。 这个春天,对于起步之后不久的国内桌面3D打印来说,着实有点冷,雾霾之中很难看清前方的路。
已同步至 iCAx开思网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