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小时 3D打印机成功“打”出左耳

整个过程仅需2个多小时,实现了耳朵再造的“私人订制”。


来自镇江的东东(化名)今年6岁了,出生时左耳先天性小耳畸形。已经6岁的他没有上过幼儿园,原因就是因为那只与众不同的左耳。这一次,医院利用3D打印技术,事先由3D打印的技术人员,用一个手持型扫描仪将东东右耳朵360度扫描。扫描仪的外形犹如电熨斗一般,“电熨斗”“熨”过的地方,在电脑上呈现出三维效果图,然后通过3D打印机将耳朵打印出来,一只栩栩如生的耳朵模型就完成了。

“这个完全用3D打印出来"耳朵",我们可以作为模型用在手术过程中,真正做耳支架雕刻的时候,能够起到完全一比一仿真和模拟的效果,做到更加的心中有数,而不像以前,只是估计或者目测。同时家长也能很直观的看到将来做出来的耳朵是一个什么形状。”耳再造手术用上3D打印技术,这是国内首创,东东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例使用这项技术的患者,在4个月后,他将和常人一样,拥有一对健全的耳朵。对于做出来的耳朵是否会被别人发现的问题,熊猛主任非常肯定地表示,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仿真的模型,医生在手术时可以做得与患者另外一只耳朵更加协调。

据了解,目前先天性小耳畸形主要表现为耳廓的缺损,仅残留畸形的软骨及耳垂,没有外耳道,CT检查可以发现中耳和内耳发育不良,同时患侧的听觉功能有不同程度障碍,这种先天性畸形在7000个新生儿中可能会有一个。熊猛主任介绍说,通常情况下耳朵再造要分两期完成,第一期是把一个由硅橡胶制成的扩张囊埋入耳再造部位的皮下,埋入一周后不断向扩张囊内注入生理盐水,扩张局部的皮肤,为再造耳朵预制出足够的皮肤,一般两三个月后皮肤扩张完成。第二期手术是造出一个耳朵,这期手术的关键是耳支架的选择,目前更多是选择患者自身的肋软骨雕刻成与正常耳朵一样的耳软骨支架,然后置入扩张的皮肤下,完成耳朵的再造。

目前,3D打印出来的模型,仅为医生提供参考,不能直接植入人体;而未来,3D打印有望升级为医学上的生物打印。就是在体外打印出一个生物材料,直接植入体内。这正是现在研究的课题。

研究小组当天在《英国皇家学会界面杂志》上介绍说,如果这种技术将来应用于人类移植,那么培育耳朵使用的将不是绵羊软骨细胞,而是患者自身的干细胞。他们目前正在进一步开发这种技术,希望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进入人类临床试验。一年前,他们曾利用钛支架培育出婴儿尺寸的人造耳朵,现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设计并培育出了成人尺寸的人造耳朵。首先,他们利用计算机扫描构建出患者的耳朵模型,再据此制造轮廓逼近真实人耳的钛支架,接着向钛支架中填充牛胶原,并将从绵羊身上提取的软骨细胞植入钛支架上。最终制成的人造耳朵被植入老鼠背部,以了解它们与血管连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为期12周的观察中,植入鼠背的钛支架人造耳朵既没有皱缩,也没有变形,而且耐受良好,没有发生排斥情况。
您有任何问题,请点击此处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手机版|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GMT+8, 2024-6-1 22:53 , Processed in 0.05464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