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开思网用户可以直接登录),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3D打印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作者好像是个MBA,是个老板吧。
我谈汽车设计,仅仅是针对汽车企业老总,起码是技术部长以上级别的人看的,并非针对专业的汽车设计人员。其实我向朋友们约稿也就行了,由他们来写不是很好?没有采取这种办法的原因有三:第一、他们未必如我一样清楚地知道该对老总和技术部经理说些什么;第二,我哪里有那么多的稿费,一般来讲,答应我的朋友也未必肯收我的稿费,但从我自身来讲,总觉得是占了人家的便宜;第三,技术诀窍有几人会公开?就算是他们写了,也未必是真正的汽车设计时用的实用技巧。
现在言归正传,讲讲汽车造型。说实话,我有点迷信意大利和法国的造型师,总感觉他们的造型水平不是短期能够达到的,更别提赶超了。搞造型的朋友看到这种观点请莫见怪。原先与一位专家聊天时他说,那还是2002年的时候,他说,中国的造型要想达到国际水平,至少还得八年。我当时惊讶得不得了,嘴上没说什么,心里不是特别服气,用得了那么长时间吗?这两年看的东西多了,才发现,没准儿真得用那么长的时间呢。不过还好,已经过去两年了,呵呵。
中国造型师最大的缺点是什么?懂艺术不懂汽车,懂汽车又可能不懂人文,这三个都懂行不行呢?还需要有创造性。
其实整体上是不行的,但不代表局部没有突破。局部已经有了突破,我看QQ就不错嘛。虽然有模仿的痕迹,但是绝对是有新鲜元素的,这在造型上是很见功底的。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汽车一改型,是越改越难看,象QQ能够改得如此经典的并不多见,还是有高人的。只是不知高人是哪位,据说是钱玮女士改的,未得证实,也不认识这位大侠。能够改得好就算是一种突破,这也同样是需要艺术沉淀的。
此外,我最欣赏的国产车造型有两个,一个是哈飞中意,一个是长城赛弗。我本人对汽车造型的见识很浅,好在这种艺术是大众来评判的,所以我也敢说上几句。中意是典型的京剧脸谱形象,太经典了,是神似,达到了某种意境。每每看到这款车,由不得心悦诚服。长城赛弗异曲同工,神似中国的长城,整个造型都有长城的神韵,让你不得不佩服设计师的巧妙构思,关键在于他能把这中创意完全地贯彻下去,而不是使创意显得支离破碎。这两款车典型的特点是没有什么模仿的痕迹,但还是被广大汽车爱好者所接受。这也说明,除了模仿之外,有所创新在中国也是可能的。当然,模仿可能真的还要在三五年内占主流。
有人说,中国不需要设计天才,因为天才几百年才出几个,中国需要合格的造型人才,这话说得有些道理。
其实在中国设计业有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汽车造型是不太值钱的。一般来讲,画一张草图怎么也该值个万把块的,然而,往往中国的客户会说,你先画几张草图看看,好了我们再谈。这确实是一个误区。一位老总曾跟我说,那还不如不画,你要是画得不好,生意也是要泡汤的,你要是画得好,要花很多功夫,是值那么多钱的,为什么不要钱?你不要钱,人家对你就不够重视,对你不重视,好的也会轻易地当作是不好的。这话也有道理。不过,由于一时确实难以达到专业的水平,中国造型就没有悬念地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那么,究竟怎么来识别良好的造型设计呢?我在其它文章里已经介绍过了,这里不过是强调了两点:能够模仿得好绝对是一流水平;创意能否被彻底贯彻。这里还要再加上两点,一是寻求有名设计师的作品,大凡出名,多半是由于专业领域的技能,即使有过誉之处,也必有可取之处。二是寻求合适的人选来评审。可能包括有名的设计师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人员。不能老总自己说了算。也是听一位业内人士跟我讲,要是高级轿车找他们老总来评评还行,他有感觉,如果是一般的车型,找他们老总来可能反倒要糟糕,你说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要利用外脑,但是利用外脑的时候,不能自己没脑子,那是万万不可的,在任何时候,我说的这句话都生效,在所谓的战略咨询和ERP实施过程中,这种论断尤其重要。
确定好了造型草图以后,要进一步细化选定的造型风格。这时候如果不选择三维造型的话,完善效果图以后就是做油泥模型了。三维造型最大的问题是在计算机里面看效果,不直观,在实物面前,不同的人尚有不同的理解,在电脑面前,自然更增添了很多变数。部分解决之法是采取VR技术,这在国外已经很普遍,你到著名汽车设计的网站去看,基本上都有这方面的介绍。国内也已经出现了,据说一汽购买了全套设备。三维造型就点到为止了。
油泥模型一般是由油泥模型师来做,这个在《也谈汽车设计》中已有提及。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造型风格的问题,油泥模型即使做得跟效果图一模一样,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了,但是风格可能还是不一样的。因此,造型师和油泥模型师的密切合作至关重要,如果他们不具备紧密合作的条件,基本上是无法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即使能够保证,也只不过是幸运罢了。这个问题就不再细述了。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既然我们想要做出A级曲面来,我们的油泥模型一定要保证达到A级曲面的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绝非易事。比如最简单的左右对称问题吧,怎么能够做到左右完全对称?误差不到1mm?严格来讲,我的技术要求是不是还不够?试想一下,你们的项目能够达到吗?达不到者居多,也不用气馁,国外做得是好,也未必能达到吧?这个问题我还真不知道。如果仅从A级曲面的要求来看,这种要求是必须达到的。一般可以在技术上进行处理,留待曲面光顺再谈。还有一些小的附件的制作,也非常见功夫,越细节处越体现一个公司的水准。如果你一旦发现有所不妥,你要对所谓的A级曲面产生置疑了,能够达到A级曲面吗?达到的那个曲面到底还是不是我们选择的造型风格?中国人是聪明的,也是很有弹性的,这一点我倒是有点欣赏老外,有时还不如老外傻点好。我是真想知道老外是怎么做油泥模型的,在我们现在的基础上,只要看上一次两次,可能就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水准。请个老外也不是特别昂贵的,世界上有名的模型师,其报价也是我们那些想搞研发的公司轻而易举就能买单的。问题是几乎很难请到,不是价钱原因,是时间的问题,除非我们再涨点价?记住,好的设计师永远是稀缺的。我说过中国并不缺设计师,但远远没有达到过剩的程度。
油泥模型做完以后,就是拍照的过程了。注意,这里用到的是激光照相系统,而不是三坐标测量仪。我们对照相设备本身会有一些要求,然后就是拍照相人员的素质。一般来讲,只拍一半,另一半采取镜像的方式,这样就保证了左右完全对称。有时候问题也就出现了,人们可能不是特别清楚他们喜欢的到底是左边还是右边?如果评审通过的是左边,拍照时仅仅是由于工作上的方便拍了右边的,右边理论上跟左边完全一样,实际上不一样,这时候怎么办?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吧?发生了我们也很难知道的。不过倒是要注意了,油箱盖可是只有一个呀,你这一镜像,左右是对称了,不是这个车没有油箱盖,就是这个车有两个油箱盖。会出这种问题吗?不会的,我只是说笑罢了。这些可能都有经验在里面吧,有一些容易想到,有一些你没有做过,很难想象会出什么问题。
光顺的工作被认为是最无聊的事儿,高手肯定会说,只要你的特征分析清楚了,剩下的就是时间的问题了。说起来容易,问题往往也就出在特征上,特征哪有那么好分析的。我们光顺好的外表面或内表面,到底跟我们的造型有多大差距呢?这个一般要做个塑料模型才能发现的,这个模型开始被重视了,好象大家也不太敢省这个钱了,不过,对于使用高速铣加工的塑料模型的评审工作,可能还有待于加强。现实往往是什么样子的呢?由于我们已经花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我们可能就要容忍一些小的毛病了。这个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的原则仍旧是,在没有犯错误之前一定要尽可能不犯错误,预防为主呀。光顺的工作往往被认为是体力活,在光顺人才不缺乏的情况下,这种认识可能是对的。从世界上来看,有些光顺工作甚至转移到印度去做,可能就是从人力成本方面来考虑的吧。但是在中国目前来看,光顺还是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一个熟谙光顺技术和一个很懂光顺的人员,做出来的工作可能完全不同,其结果直接导致A级曲面的实现。检查光顺的效果一般在软件中采取曲率的方式,这里面有些技术要求,一般各个公司是不同的。标准太低不行,太高也不行,标准提高一点点,工作量会成几何级增长,那种极高标准相当于形同虚设,并不起任何作用。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呢?一般有开发经验的公司会有一套自己的标准,然后按照这个标准检查工作,也可以由设计公司提供一个标准,大家一起在相同的标准下工作。说到这里插一句,标准和设计诀窍的积累可能表示一个公司的能力,但如果这些东西实用性不强,就都会成了花瓶。
从造型师的概念草图,到完善的设计效果图,再到油泥模型,拍照和光顺,整个造型工作才算告一段落。在整个过程中,与总布置、车身和底盘甚至CAE分析常常也是紧密相关,涉及到汽车的制造工艺性和性能等等。
所谓的A级曲面,往往被看成是竞争的力器。其实还是有些偏差的,从现在开始再搞汽车,会有人不搞A级曲面吗?A级曲面的实现,除了考虑设计本身外,还要考虑模具的制造和生产制造艺。在模具制造过程中,一般认为必须有五轴铣才能满足A级曲面的要求。现代模具制造已经越来越依靠先进的设备而不是有经验的人员,当然,也不是说有经验的人员完全失去了价值,只是相对而言,没有以前那么关键了。
我对技术问题只能说是知道得多一些,泛泛而已。可能远远超出一般人所知道的,所以才大胆地在这里说上几句。如果想要比较彻底地了解技术状况,还要去请教专家,一个真正懂的专家,至少我说的这些他应该能够解释清楚,而不是象我这样的泛泛。这样的专家,我也认识一些。象我这样样样知道一点点并且胆子比较大的,可能还是非常有限吧。
对于造型、油泥模型和曲面光顺,就先讲这些吧。由于考虑到毕竟网站的名称叫做汽车设计咨询网,我会陆续再加一点有关设计的内容。如果将来写本书的话,姑且叫它“MBA看汽车设计技术”,一看也就知道,是一个不是外行也不是内行的人在谈论技术。有什么用处呢?当然还是在着重于企业决策者和领导者对于汽车设计技术的了解和普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