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想智造3D打印手板模型加工
标题:
3D打印何时能以技术为支点“撬起”市场
[打印本页]
作者:
苗苗
时间:
2017-3-28 16:14
标题:
3D打印何时能以技术为支点“撬起”市场
增材制造,又被称为3D打印,作为一项颠覆性的制造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陕西省是我国增材制造技术研发的中心之一,集中了卢秉恒院士、李涤尘和黄卫东等4位长江学者为代表的领军人物,拥有多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4年,陕西省又成立了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据记者调查发现,陕西省3D打印依然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新材料的研发、资本的青睐程度等依然制约着行业的发展,急需各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突出重围。
装备“短板”桎梏产业发展
记者从陕西省政府发布的《陕西省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中获悉,预计到2020年,陕西省3D打印产业销售收入将占全国的1/4以上,力争实现关联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继续保持增材制造产业大省地位。但是,要想勇立潮头屹立不倒,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还亟待加强和完善。
3月20日,记者来到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机械制造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交大教授李涤尘说:“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至今已有25年,但产业链远没有完成,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在于装备‘短板’。3D打印材料目前尚属初步入门阶段,很多金属打印材料都是传统铸造、焊接用的材料,而专属于3D打印的材料还没有产业化,甚至于激光器、扫描器、喷头等都主要依靠国外进口。”
李教授着重强调,《中国制造2025》中第一条便是质量为先,材料是产品质量的基石,尤其在3D打印产业中,材料直接影响装备的研制。如若材料不过关将会导致产品变形开裂,出现严重问题。光靠低成本,没有高质量是无法继续发展下去的。
据业内人士介绍,3D打印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目前3D打印在航天航空、生物医疗和教育产业三大领域的应用效益最为明显,但大都遭遇技术难点。在航天航空领域中,可以利用3D打印直接制造金属构件,但其疲劳强度不如锻件;在生物医疗领域,可以利用3D打印做个性化人体替代物,但是否合格还缺乏统一标准;在教育领域,设备的安全性和材质的回收利用等方面都存在技术难点,这些都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难产的“标准”何时呱呱落地
迄今为止,3D打印产业标准和规范化仍然是世界性难题。
2015年,西安高新区孵化企业、专门从事医疗3D打印的西安真我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同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合作为一名78岁的女性患者打印了胸部肿瘤模型及钛合金胸骨植入体,并成功植入患者体内,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认可,曾经轰动一时。
可就是这样一家造福于千千万万患者的高科技企业,同样面临着发展中的窘境。该公司总经理孙盈军说:“我公司从2013年成立至去年底,生产了用于医疗方面的模型、导板和假体共计2000余件,产品销往省内各地区的中心医院,能够帮助医生利用3D打印实现个性化医疗。如果标准和规范落实后,一年就能生产2万多件。而且,由于目前没有统一标准,运用到人体的3D打印导板和植入体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核,整个过程十分繁杂,导致术前准备和患者等待时间过长,浪费了大量抢救生命的时间。”“不光是没有技术标准,也没有收费依据,个别企业为了牟利抬高售价,这对病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工作人员李坤补充说。
据了解,目前我国3D打印国家标准正在酝酿当中。由于机械制造精度标准、材料标准、定价标准等不统一,不足以支撑行业发展,使得3D打印技术向产业化迈进较为艰难。大部分公司对3D打印产品的性能表示质疑,基本处于观望状态,不敢真正投入使用,这也是其无法形成大产业链的根本原因。
政府要加大投入,民企要“慧眼识珠”
3月22日,记者来到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提供商——西安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车间里是一片忙碌的生产景象。该公司科研项目部主管严峻说:“去年,仅型号为S-300的设备就售出30多台,一台400万元左右。现在产能远远满足不了订单的需求,公司新的厂房正在加紧建设之中。”该公司主要业务为3D打印设备、原材料、定制化产品的生产,去年产值达到1.65亿元,其中设备占总产值60%-70%。
据了解,美国一家企业利用3D打印技术定制个性化耳塞,一副耳塞约200美元,受到市场极大热捧。上海某民营企业连续数年购买了陕西恒通智能机器有限公司的十几台3D打印机用来制作透明牙套,针对不同患者作个性化定制,也颇受市场欢迎。
上面这几家企业,无论国内国外,都是民间资本敢为人先、慧眼识珠的成功典范。李涤尘教授告诉记者,纵观世界上每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都是民企“遍地开花”的结果。陕西民营企业老板的眼光和江浙比起来,总体还有一段差距,前者只注重“赚快钱”,缺乏长期投入的战略眼光。由于3D打印产业链才处于起步阶段,他向陕西的一些民企老板包括国企老总推荐这项技术时,时常“遇冷”。这项技术转变为成熟产品企业得有一个较长的投入过程,不能指望快速暴富。而一旦产品进入高速增长的爆发期,前期的投入一定会获得丰厚回报,这考验着老板们的眼光和定力。
但是,就算有民企的“一腔热情”还远远不够,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引导产业发展。
近些年,陕西省人才“孔雀东南飞”的趋势依然存在,一些高校毕业生选择在东南沿海城市发展,在人才流失的同时也带走了技术。据李涤尘教授说,他培养的一支3D打印科研团队目前就被宁波市一家民企挖走,企业提供资金,团队提供技术和人才。真我三维科技一位负责人也说:“宁波市政府去年来西安招商,给予有发展潜力的公司提供场地、帮助落户、减免税收等诸多优惠政策,并根据团队人才配备和科研实力给予300万元、600万元、90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资金扶持。”
3D打印前景诱人。专家建议,要向产业化发展还需寄托于民间社会的创造力。陕西省作为教育、科研大省更要将产学研一体化,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在陕创业。民营企业也要解放思想,不能太急功近利,结合自身实际找到一个市场切入点进而同市场贴合。政府应尽快形成质监、卫生、物价、发改委等多个部门的联动机制,实现政府和民企的良性互动,产业发展才能驶入“只争朝夕”的快车道。
就在记者即将发稿时获悉,3月22日,增材制造标准体系及提案讨论会在西安高新区召开,希望这一前景广阔的高科技产业能早日打通“最后一公里”。
来源:陕西传媒网
欢迎光临 创想智造3D打印手板模型加工 (https://24make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